镜像·邓静版画作品展
时代艺术名家       2020-05-01 08:51:28

活动须知

镜像 · 邓静版画作品

策 展 人:温京博

开 幕 式 : 2020年5月1日15:00点

展览时间 : 2020年5月1日 - 5月25日

展览地址: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89号 南锣书店


活动详情

邓静是我多年的同事,很早以前就欣赏过她的作品,画面极具力量同时充满神秘质感。此次将邓静的25幅版画在南锣画廊集中进行展示。包括:“门”系列、“一隅”系列、“青涩”系列,其中有石版作品也有独幅版画。

本次展览之所以命名为“镜像”有双重重含义。首先,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,因此作品也可看做是我们现实生活的镜像。其次,版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媒介,无论是石版、丝网、铜板或是独幅,都需要借助印版,通过油墨进行转印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镜像。事实上,艺术作品绝不仅仅是对真实的描摹,其背后往往会渗透着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思考,通过作品可以映射出艺术家的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探索。

温京博 (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、南锣书店艺术总监)


《门》系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07年我去故宫的一次经历。当时故宫新漆好一扇大红色的门,上面映出门前的景象,或远或近、若隐若现,潜意识里我一直想要的东西瞬间呈现在了我的面前。自此,“门”成为了我在精神层面与这个世界交流的“通道”和“屏障”。石版画《门》系列时,我不再受传统石版技法的困扰和约束,运用沥青直接在石头上作画的方法,摒弃传统石版画细微的颗粒美感,抒发“写”的畅快,强调运笔的粗粝,注重墨色对比,利用大面积的“黑”来表达我想要的力量感。当无限的热情遇到繁琐的程序后得以缓冲,而反复的训练中获得的控制力又帮助将热情重燃。为征服新的现实,获得一种新的立体视角,我在独幅版画上付出极大的努力,赋予传统版画新的感染力和活力。然而我最终的目的是将版画技法作为可以随心所欲的一种手段,让自己的作品在经历所有的沉淀后,在静穆的氛围中释放力量。邓静(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)


邓静与我认识的大多数版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有些不同。由于版画的尺幅限制与间接性特征,版画家似乎都对细节充满迷恋,精致的制作成为版画独特的诱人之处。但邓静的绘画更多具有浓郁的表现性,注重画面整体的情感表达,而非一笔一线的形象塑造。就题材而言,邓静的作品相对驳杂,不拘泥一种一类,没有刻意打造自己的内容标签,但仔细阅读,亦不难发现其中的关联。它们大多来源于邓静的个人生活和体验。或许这也是独生子一代成长与生活的共通之处,看起来备受呵护,心理却总像沙漠里孤零零生长起来的仙人掌。环境荒芜,孤立无援,一切幻想都被约束收纳在无叶的躯干内。


因此,无论是她的性格也好,创作也好,大气豪爽的背后,却又总是隐藏着一些柔软细腻的表达,甚至有时显得相当“文青”,即便是无人的风景,亦是如此。她曾将自己和自己的绘画比作“树”,根深蒂固,不能说走就走,只能目睹繁华世事、过眼云烟。“大海”也好,“天空”也好,亦或“战争”,与其说是对现实的观察记录,毋宁说是内心的镜像。

盛葳(《美术》杂志副主编)


我所接触的年轻人中,对过去了的艺术感兴趣的不多,而真能读出奥妙和看出名堂的,大都是有主见或不追逐潮流的年轻人,邓静算是其中一个。她善于独立思考,从不盲从,更不为时下流行的东西所惑。对于社会所赋予作品的“好”与“坏”,邓静有着自己的定义和选择。在今天,艺术家们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,年轻的艺术家们比起他们的前辈来更果断,也更决绝,他们不再轻易地牺牲自己,理想也在物质的驱使下进行务实的选择。邓静并不把艺术过分神圣化,也从不去卑躬尝试那些市场化的东西,她不遵从社会所规定的所谓艺术秩序,只遵从自己的内心。在她看来,艺术只是表现一种意图,使她在除了对绘画本质上的探索外,还有着一个女性对苦难的悲天悯人的视线。她作品中那些充满斑驳肌理的黑白色块,有力量的线条,使作品形式有一种永恒的蓄势。她坚信自己有个更强的东西存在,从她的眼神和表情中我猜出,那有可能是一簇烈火,也有可能是魏汉的雄奇,或是凛凛的大漠青铜。邓静喜欢浓烈,有时她画几幅她自己认为很女性的画,在我看来都是那么浓稠霸悍,完全没有小女性的委婉与惆怅。较之她早期带有女性色彩的作品,她在意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自传式的生命体验,扩展了自己作品更深入更广大的艺术特质。


邓静的可圈可点之处,在于对雄浑博大的自然赋予人性的关注,更在其努力超脱自己,将自己融入人间万象的情怀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,被一股充盈的活水荡漾起来,沉郁的笔尖又重现了丰富的浪漫意象。有经验的画家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,在好的创作状态下,往往内容就是形式,形式就是内容。由此或可推测,邓静在她后期的作品的创作过程中,找到了这种状态,使技法的转换和情感的辐射浑然一体不可分离。表现手法随情感起伏自然而然转换,并不要人为的设计,这是一种多好的状态。李晓林(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)


我认识两类艺术家,一类是在纠结中反复探索的类型,犹如走上了一条羊肠小路,发现每一个拐角处的惊喜。还有一类,走在一条笔直的大路上,为了避免过于顺畅无阻,往往给自己主动设计路障,由此来提升作品中的内涵和惊喜。邓静在我心目中是第二类艺术家。而我自己倾向于第一种。我和邓静是央美版画系的同学,能保持多年的友谊,并非是因为我们在艺术的求索道路上经常偶遇,而是每当我们在彼此的障碍又被突破的时候,就会莫名的想起对方,也好奇对方的艺术之路走到了哪里,抱着这种对彼此的好奇感,我们也许可以一路走下去。田琦(职业艺术家)


在我看来,艺术也好,写作也罢,都是一个人内在底色的外象表征。邓静的版画,与她的为人近似,跨越性别,不拘一格,绝不拖泥带水。它们干脆利落,黑白为重,本色天然,先是与内心对话,然后才是与观者交流。天空大海、山川荒漠、草木莽原、门楣斜桥……它们可以是浓烈的、是深邃的、是通透的、是稳重的、是宽宏雄奇的、是纤柔浪漫的。“自然至上,道体浑然”,突破了艺术门类的技术局限与个体社会角色的束缚,一切皆可为之,一切皆自纯粹且悲悯的情与爱,是跨越了外界干扰与他者目光的“我行我素”。固然,这其中总是夹杂着矛盾与困惑,犹如画面中没有边界的“门”,没有来去的“桥”,没有始终的“路轨”,可将其理解为自我心理情态的折射,亦可归结为独立女性找寻精神孤岛所必经的“生来寂寞”。


版画创作,只是邓静进行个体化思考的途径之一,作品则是她对生命意义、心绪游移的审慎描摹,蕴含着原始勃发的真诚与良善,情满自溢,无需多言,懂她画的人,自是能懂她的人,而那些无意走近的,她亦不强求,不卑不亢,像是一颗外在有尖锐强悍的刺,内里藏着柔软的心的性感“海胆”。张予津(常青藤计划展览总监)


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一个画家的作品,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:他/她为什么要这样画?我们拐弯抹角、寻根溯源找到丝丝线索,编排出逻辑顺畅的理由——这是“科学地”、“学术地”欣赏。但邓静的画不一样,你不用问,你一眼就能看出来,她必须得这么画,她不这样不行!她的画是不可溯源的,甚至是不便言说的,非得说出来,就丢失了它最本真的灵韵。你只能站在那里,大汗涔涔、口干舌燥,任由它带着你挥洒恣意昂扬的生命。


所有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,它无可替代,它能表达其他形式表达不出的情感,这是我们需要绘画的理由。邓静的画,是这门语言里一个先锋的语法,它突兀、尖锐、撕裂、兀自生长,你平常不一定用得上,但你抓耳挠腮时把它揪过来,一下就合适了——这是邓静自身艺术情感的率真呈现,也是邓静对绘画、对我们而言,最不可或缺的理由。

郎耀辉(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)


艺术家简介:


邓静,女,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。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硕士,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,国家公派留学意大利国立卡拉拉美术学院访问学者。2015年版画作品《门》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。并多次举办个展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,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、画廊、画院及私人收藏。


部分参展作品:

《情人节 》2017 50×50cm 独幅版画 2017年


《Vindsor Great Park》 50×50cm 独幅版画 2017年


《青涩3》 52×40cm 石版 2012年

责任编辑 moyu  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